聚焦长江文明 推动文化传承 我从长江走来 ⑨ | 安徽: “玉”见凌家滩遗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长江文明论坛即将召开之际,重庆日报联合青海日报、西藏日报、贵州日报、云南日报、四川日报、湖南日报、湖北日报、江西日报、安徽日报、浙江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长江流域省市区的党媒党端,推出“我从长江走来”大型全媒体报道,让我们一起回溯来处、讲述传承、探究明天,向世界呈现绚烂多彩的长江文明!
筑“城”修“路”的远古家园,瑰丽惊人的玉器世界……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的凌家滩远古文明之火,闪耀成中华文明源头的璀璨星光,揭示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帮助炎黄子孙找到“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
从凌家滩高速道口驱车15分钟,抵达那片岗地——含山凌家滩。
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入口左侧正前方是正在建设的凌家滩遗址博物馆。这是目前省内唯一一座建在大遗址上的博物馆。带着探访中华远古文明目的而来的游人,不经意中已将这个身处旷野中的建筑工地,与城市中的钢筋水泥世界区别开来。机器的轰鸣声随风飘散并不嘈杂,而他们更乐于讨论建成后的博物馆,楼面绿化该种花、种树,还是种水稻?
这不是一个唐突的提问,却是一个基于一定考古知识的“脑洞”。凌家滩,这个地处长江下游的大遗址,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碳化稻壳。共同的物质资料、相通的审美表达,勾连起了远古和当今的对话。
岗地上的“追问”
——5000多年前的先祖,如何极致地发挥勇气与智慧,建造理想家园?
每个聚落或许都是史前先民悉心选择、权衡之后认为的理想场所。2020年,新一轮的考古发掘开始了。在此后的3年里,这里进行了两次勘探、四次发掘。还原这个“理想场所”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大工程,“岗地”这次依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答案。
第二届中国凌家滩文化论坛开幕。
——凌家滩文化和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是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有没有互动交流、交融影响?
在新一轮考古发现中,出土玉石器依然是令人震撼的存在。祭祀坑内共出土陶石玉类文物260余件,出土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大的石钺,玉器以玦、管等小型饰品为主,含有少量新器型,最特别的是一件龙首型玉器,是中国史前考古的新发现。同时,也出土了中国新石器时代体量最大的玉璜。
凌家滩的玉,闻名当今世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奖牌设计取其双连璧元素可以佐证。
凌家滩的玉,是否也闻名远古世界?
在刚刚落幕的“璀璨星光——凌家滩文化展”中,我们看到了那些珍贵文物集体亮相:巨型石钺,来自故宫博物院,器身中部饰一实心对钻孔,重达4.25公斤。兔形玉梳背,可爱灵动,为玉冠饰。大玉石猪,利用玉料自然形态雕刻而成,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形体最大和最重的猪形玉雕。月牙纹石锛,是凌家滩发现的唯一一件有刻划符号的石锛。立姿玉人,浅浮雕制成,以直观真实的形象展现凌家滩人祭祀活动与精神世界之简貌。玉龙,龙作为中华文明最具象征性的形象符号,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信息载体。玉鹰,“鹰—猪—太阳”合体,一定程度上展示出凌家滩文化玉器制作工艺的精良、写实化的审美心理、崇尚“万物有灵”的宇宙观念,以及极具想象力的创造精神……的确,凌家滩遗址出土的1100余件高规格玉器,种类繁多、造型独特、琢磨精致,玉版、玉人、玉鹰、玉龙等代表性玉器在思想与历史价值、工艺与艺术造诣上别开生面。
凌家滩玉人。
与此同时,凌家滩与其他史前文化互动交流、相似文化因素的类比研究,也随着这场展览成为爆款话题。
“凌家滩文化和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这是一句大众熟知的定论。红山玦形玉龙、红山玉鸟、良渚玉冠形饰等20余件精品文物,也在此次展览中出现。
凌家滩玉猪。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玉器专家刘国祥等认为,红山文化与凌家滩文化南北两大区域之间存在着交流、交往、交融关系。良渚文化的“王”同样葬在祭坛附近,同样以丰富的玉器覆身,良渚的很多玉器制作技术,都能在凌家滩找到源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表示,从地理位置、时间跨度、玉器制作等方面都显示出凌家滩遗址与良渚遗址之间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此外,在长江流域的一些其他史前遗址,也能找到与凌家滩部分玉石器极为相似的元素……所有这些,都更清晰地指向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一体性。
玉器见证了中华文明形成和连续发展的光辉历程,是延续文明血脉的核心物质载体。那些透着某种内在相似性的玉器造型或是制玉行为,让今天的人们感慨古文明之盛大,也为今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共同守护的“故乡”——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已接待观众60多万人次,大家为什么关注凌家滩?
3月底的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春景正好。1.8公里步道两旁,既是黄萼裳裳绿叶稠,又有一树梨花压海棠。
一年年冬去春来,这片土地也在拔节生长。2013年12月,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入列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立项名单;2022年12月,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今年2月16日召开的安徽省文物局长会议上,已明确将指导编制申遗文本和规划,推进凌家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即便“世界”在你眼前,这里始终是他们最牵挂的家园。
在当地村民程鸿达看来,守护这个与家门一步之遥的遗址,无需华丽的辞藻来解释缘由。作为凌家滩考古队员的程鸿达,每天的工作就是与其他队员一起奔赴现场参与考古发掘,并进行出土文物的绘图、修复等工作。他说,从小到大,凌家滩的考古发掘故事天天听,早就可以背下来了。2017年,随着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不断完善,他正式参与考古工作,终于完成了从受到启蒙到全身心投入的“蝶变”。
凌家滩玉鹰。
最初的启蒙来自父亲。程鸿达的父亲叫程年仓,1985年凌家滩遗址被发现时,他目睹了考古发掘的震撼场面,见证了精美玉器的出土过程,分享过发现凌家滩大遗址的喜悦。程年仓就此与之结下不解之缘,三十五载栉风沐雨、日夜守护,担当起凌家滩大遗址义务看护员的重任。现在,尽管年事渐高,他依然每天都会来到路口边那片核心区域,拔草除垢,静静守护,看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寻访遗址,也看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干事创业。
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副主任戴胜生说,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夯实考古研究基础地位,加速推进文保项目,一方面激活文物时代价值,另一方面不断探索遗产共保共享,形成了大遗址保护与文旅融合、文化传播以及城乡发展共生共赢的新模式。因为有了这样一群家乡人的悉心呵护,凌家滩大遗址也始终能以祥和、宁静、整洁的面貌迎接八方游客。
2022年,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被评为全省“十大新晋网红打卡地”。在抖音、知乎、小红书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关于凌家滩的打卡笔记和旅游攻略不计其数。自2017年4月研学旅行基地对外开放以来,考古遗址公园已接待观众60多万人次,其中中小学生及高等院校大学生约28万人次,这里俨然已成为了解中华悠久历史文明的第二课堂。
为什么关注凌家滩?在省委党校理论研究所文化学副教授陆维玲看来,当初是那个“很傲娇的玉鹰”成功地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后来,她作为讲解员志愿者,参与了“璀璨星光——凌家滩文化展”的讲解,更多地了解到来自普通观众的理解。
“凌家滩是什么时间段的?凌家滩玉版上符号代表着什么?玉龟、玉鹰、玉龙、玉人代表什么文化?凌家滩的内外壕沟附近有城墙吗?凌家滩未来会不会发现文字?……”
陆维玲悉心收集了普通观众对于凌家滩的疑问。她认为,其中不乏猎奇的话题,但更多的是将凌家滩文化的阐释,化为自我对于中华文明史的思考、对于文化共同体的自信、对于民族精神的自豪。我们已然知晓,文明之星光,诉说着何以中国、何以故乡,这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往期链接:聚焦长江文明 推动文化传承 我从长江走来 ① | 江流“巴”声远 峡映“渝”意长
聚焦长江文明 推动文化传承 我从长江走来 ② | 江源文化起青海
聚焦长江文明 推动文化传承 我从长江走来 ③ | 西藏:用心呵护长江源
聚焦长江文明 推动文化传承 我从长江走来 ④ | 云南:江水奔流绘七彩
聚焦长江文明 推动文化传承 我从长江走来 ⑤ | 贵州:依水而生 因水而兴
聚焦长江文明 推动文化传承 我从长江走来 ⑥ | 四川:长江文化交融之地
聚焦长江文明 推动文化传承 我从长江走来 ⑦ | 湖北:长江孕育荆楚文化聚焦长江文明 推动文化传承 我从长江走来 ⑧ | 江西:碧水东流九江潮涌
将重庆日报设为星标
权威信息 第一时间掌握